Nearby Café Home > Art & Photography > Liu Xia: Silent Strength

Categories

A sample text widget

Etiam pulvinar consectetur dolor sed malesuada. Ut convallis euismod dolor nec pretium. Nunc ut tristique massa.

Nam sodales mi vitae dolor ullamcorper et vulputate enim accumsan. Morbi orci magna, tincidunt vitae molestie nec, molestie at mi. Nulla nulla lorem, suscipit in posuere in, interdum non magna.

Cui Weiping (Chinese)

Cui Weiping

崔卫平

在手势中交流

崔卫平

 

1996年11月,位于中国北部城市大连的一所劳教所里,举行了一场奇特的婚礼。新郎刘晓波,两个月前被捕之后很快来到了这里,他将面临长达三年的劳教。新娘刘霞,北京诗人,原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因与朋友廖亦武的友谊接受过警方的调查(廖写作长诗《屠杀》及拍摄纪念1989年“6·4”的影片于1990年入狱三年)。现为自由作家。

这是刘晓波第二次吃官司。第一次因为“89·64”而被捕入狱两年半。每一回失去自由,刘晓波本人都没有事先料到,否则他或许会好好安排一下自己的生活。婚礼只是一场简单的午饭,饭后刘霞回北京,留下刘晓波接受劳动改造。刘霞后来解释为什么一定要在牢房里举行婚礼,理由是“一旦结婚,我就可以合法地看望他了”。

刘晓波在诗中写道:“我们的婚礼没有证明/没有法律的保证/也没有上帝的注视/如同沙漠中的一棵树 我们的新房是一件囚室/我们的拥抱和接吻/有警察监视的目光”(1996年11月27日)。这首诗的末尾,提到了十九世纪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这个细节泄露了一个秘密:像女作家笔下的主人公希斯克里夫与凯瑟琳一样,这对新夫妻有着同样热爱自由的本性,同样真实而粗粝的灵魂。这是他们爱情的独特基础。

三年劳教,刘晓波写了大量的诗歌给妻子。它们是在劳教所的审查制度之后,才抵达刘霞手中。在那种情况下,他不能从事政治写作,于是他的诗情便一发而不可收。他对刘霞用了许多亲昵的称呼,写下了许多感人的诗句。这首题为《我是你的终身囚徒》写道:“亲爱的,我是你的终身囚徒/宁愿永远活在你的黑暗中。”刘晓波的这批诗,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与捷克前不同政见者哈维尔的《给奥尔嘉的信》做同样的理解。写诗的过程是一个人接近自己的过程,也是他自我反省的过程。

比较起来,更早从事诗歌写作的刘霞,这个期间却少有直接题献给刘晓波的诗。1982年刘霞写的叙事诗《海的故事》,便在公开刊物上发表。1986年我第一次见到刘霞时,她刚刚发表了一篇实验小说,在当时的青年作家中令人瞩目。与当年东欧的某些情况非常相似,在政治冻结的情况下,年轻人热爱艺术,追求写作,表达了他们对于自由生活向往。刘霞的身边,始终活跃着一个先锋文学及各类艺术家的群体。刘霞自幼习油画,她在油画方面也颇有心得。

踏上每月一次往返大连劳教所的征程,正是刘霞拍摄这批以玩偶为主题照片的开始。这两个行为的时间上完全重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批照片。根据刘霞羞涩和强调自我的个性,她应该不愿意将对于丈夫思念,对于丈夫的理解和支持,落到劳教所审查制度官员的手中。她需要转换一种表达途径,就像刘晓波已经完成的转换一样。比较用文字来表达,这些看似怪异的照片,只会令站在一旁的“警察监视的目光”感到困惑。

所要躲开的不仅是警察的目光,还有那个喧嚣的世俗世界,那个涂着各种花脸油脂的人生舞台。这两个互相分享着的灵魂都痛恨虚伪,但是比较起来,刘晓波的生活一直大起大落,他被时代的巨浪抛起,转眼又沉到浪谷的深处。而刘霞是我见到的少有的本真之人,很少有人像她那样率真地生活和感受。对于刘晓波生活中“耀眼”的一面,她始终感到不适,甚至保持冷眼的距离。在她往返于劳教所的第二年(1997年)她写道:“在毫无防备的脆弱时刻/一出没有彩排过的戏上演了 我被耀眼的灯光出卖……原本悲哀并且柔和的角色。”

这就是为什么用做素材的玩偶都是“丑娃娃”,而不是美丽洋娃娃的原因。这是帷幕后面的那部分真实的自我。这种“丑”,是能够面对自身,面对自身内心中的黑暗,能够听取自身体内各种呼啸的声音,有时候也是崩溃的声音。我有朋友谈到,有一年他去巴西之前问刘晓波需要带些什么,刘说带些丑娃娃给刘霞拍照。结果带回来之后,刘晓波直说这些不行,因为“它们太漂亮了”。

照片中丑娃娃们身体完全不能动弹,限于彻底被动,但是它们的精神仍然饱满,仍然在表达愤怒和抗议。这一张(001)四个并排的丑娃娃被透明塑料纸包裹着,被憋在里面不能呼吸,但是仍然挺直脖子,向着前方怒目而视。这一张(033)中的丑娃娃则出现在一个荒芜的背景之上,被两块大石头紧紧夹住,然而不仅是那双瞪圆的眼睛表达出它的抗议,还有头上系着的那块写着字词的白布条。还有这张(035)被一只大手攥在手中,这张(043)则干脆被关进鸟笼之中,这张(034)被夹在两颗竹子之间走不出来。

人们看到更多的是一位男娃娃,这可以看作是刘霞通过这种方式来接近、理解和触摸她被囚禁的丈夫,但这同样也可以看做刘霞本人处境和精神状态的一种体现。那位凯瑟琳怎么说来着?“我就是希斯克利夫!他永远地在我心里。他并不是作为一种乐趣,却是作为我自己本身而存在。”因此,不仅刘晓波是一位挑战者,刘霞本人亦是一名挑战者。从内在的精神来说,他们彼此不可分割,且分量相当。这两幅(023与029)中,同一个丑娃娃以不同的姿态被悬在半空中,在蓝天下受刑,为了自由而失去自由,应该视为雌雄同体的一对。其中也有男娃娃与女娃娃同时出现,如这幅(074)以一把椅子代表着的栅栏里面,男娃娃胸部被绑着,女娃娃仿佛被地心里的深渊所吸引,这也许可以视为他们两个人的写照。

能够读到刘霞第一首写给刘晓波的诗,是在1989年6月2日,离开枪的时间不到48小时,此时刘晓波正在广场上绝食。刘霞写道:“我没有来得及与你说上一句话,/你成了新闻人物……只好躲到人群外面/抽支烟/望着天”。我们来看这幅照片(009),男女娃娃被象征着天安门的华表所分割,一个发出呐喊,一个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就像当年他们两人在广场。“89·64”这个共同的民族之痛,是将这两人连结在一起的重要纽带。这些照片(063、064、071)中,被紧紧裹着的失去面孔的幽灵,应该是对于“6·4”亡灵的深深祭奠,包括这幅遍地的蜡烛(065)。至今,这些亡灵们与他们的家属仍然不能开口,不能在公开场合下露面,人们也不能公开表达对于死难者的哀思。

书籍是这两个人最为热衷的爱好。“独自一人时/我常常看到/你牵着我的手/我们一起走在一本又一本书中/心中充满悲凉。”(刘霞,1997年2月)。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与书籍有关的照片(004、004、021),一个小人站在两大排厚厚的书本中间,这是刘晓波此前的日常生活,这个人读书读得飞快。当刘霞像准时的候鸟奔波于大连与北京之间,她带去了一些大部头的书。听刘晓波说起过,劳教期间不允许看政治的书籍,但是可以看托·马斯曼、陀思妥耶夫斯基或者卡夫卡等,于是就有了这幅被五花大绑捆着的娃娃(114),跪在一本摊开的大书面前。有时候也会有一些小小的玩笑。比如这幅站在一只高跷上的男娃娃,左手食指指着一堆书籍,仿佛在说“就是他”、“事情的原因就在这里”。那是一些翻译版的美国书籍,作者有梭罗、爱默生及爱伦坡。这些是刘晓波汲取的思想资源的一部分。

刘晓波因而与中国传统之间有了一些裂隙。早些时候,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激烈抨击,遭致了来自多方面的批评。在这一点上,刘晓波与中国新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鲁迅先生(1881——1936)有着许多共同之处。这位20世纪初的中国文化旗手在他的小说中写道:“这历史上歪歪斜着两个字——‘吃人’”,这句话非常有名,是对于中国专制制度及传统政治文化和的揭示和控诉。这些照片中有一些被困在象形文字中的娃娃,它们仿佛拖着舌头,但不能说话,带有一些尸体的气息(012、013、014)。还有这幅(026),主人公被夹在一扇大铁门中间,同样表达了与皇权制度的传统中国之间的一种紧张关系。事情就是这样诡异,往往越是批评本国传统文化的人,经过时间推移,越是被看做本国文化的一位代表。因为他引进了另外一些源头,丰富了自己本民族的传统。

劳教中的刘晓波应该是看到其中某些照片的,在他结束苦役前几个月(1999年8月31日)的一首诗中提到了它们。这首诗名为《对玩偶们诉说——给每天与玩偶们游戏的小霞》,其中写道:“向玩偶们诉说/最好免于真情/只保留名字/把对应的事实/统统抛弃”。“而你用玩偶们颠覆的/仅仅是自己的诗句”。显然,这些玩偶的照片,既是表达,又是一种掩盖。更准确地说,是“走私”。如同刘晓波的诗歌不能在中国出版,刘霞的这批照片也不能在中国公开展出。

这批受难者的照片,也是自由精神的尖锐呼啸。关于这些照片,刘霞自己写道:

和玩偶们一起生活

沉默的力量无所不在

世界四面敞开

我们在手势中交流。”(《沉默的力量》1998年11月)

——————————————————————

译者请注意:文章中提到的照片,根据拿来的电子版标出。在正式展出时,这些照片或许要重新排列,请按照正式展出时的序号重新标出。

(This is the original Chinese-language version of the essay written especially for the catalogue of the Paris showing of the exhibition “The Silent Strength of Liu Xia.” Text copyright © 2011 by Cui Weiping. All rights reserved.)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